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大國,而除了不容忽視的龐大人口勢力,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也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全球化經濟不斷滲透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看到了中國市場潛在的巨大商機,紛紛入市,但最終的結果卻并不都盡如人意。那么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在我看來,國際品牌入駐中國市場,落到“實”處的營銷策略才是關鍵,而沒有充分結合中國市場實際情況的營銷策略就是造成眾多國際品牌最后倉皇退市的根本原因。為什么這么說?其實只要大家稍作了解,就不難發現,包括今年剛剛退出中國市場和天貓旗艦店的英國品牌New Look 、Topshop/Topman在內,還有很多遺憾告別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都將線上營銷作為與中國消費者進行溝通交流的唯一方式,而華麗麗、赤裸裸地忽視了線下互動的關鍵作用,這樣的營銷策略顯然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的。
具體來說,雖然中國市場的電商渠道發展速度和發展成果有目共睹,線上營銷的獨特作用也日益凸顯,但想要僅僅憑借在線渠道就能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對于國際品牌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首先,中國國內本土的品牌市場競爭已經很激烈了,一眾知名品牌早已充分打通各大線上渠道,不論哪個電商平臺,其市場飽和度都已經接近極限值,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品牌想要“施展拳腳”可想而知其難度;其次,許多人可能已經慢慢發現:在國際品牌拼命想要通過線上營銷打開中國市場之時,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則開始“反其道而行之”,諸如“膜法世家”、“三只松鼠”等知名品牌已經逐漸轉戰線下,例如開設更多的線下門店或體驗店等等。那么究竟為什么會這樣?我想,除了競爭激烈、市場飽和等客觀因素使得線上營銷流量成本過高之外,網民增速的放緩使得線上渠道消費者市場逐漸萎縮,而越來越多樣豐富的網站的出現也將消費者的注意力極大地分散開來,因此僅靠線上渠道并不能使得品牌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因此,其實轉戰線下才是真正的大勢所趨,而國際品牌則更像反其道而行之的那位。同時,國內品牌與國際品牌相比,對于消費者來說有著天然的親和力,消費者不僅對國內品牌更為了解,許多國民品牌也早已深耕消費者市場多年,在消費者心目中早已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因此國際品牌若只是采取線上營銷這一種發展策略,不論怎么看都不會是一個明智之舉。接下來,我們說一說為什么國際品牌入駐中國市場,落到“實”處的營銷策略才是關鍵。
所謂落到“實”處,即是指注重線下渠道開發的營銷策略。先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每一個人都幾乎擁有一部智能手機,而薄薄的智能手機里卻可以儲存海量的書籍,沒錯,電子書相信每個人都看過。生活中不乏聽到因為電子書的迅速普及,實體書店相繼倒閉的新聞消息,但在我看來,線下書店不會真的消失,只因它擁有線上閱讀永遠無法比擬的——體驗感。也許,沉甸甸的重量和真實的質感更能讓人心生感動,在精神消費面前,現實的體驗更能令消費者記憶深刻,獲得滿足。而品牌尤其是對于國際品牌的線下經營也是一樣,它們更需要通過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的營銷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產品和文化,讓消費者有更真切、貼心的體驗感受。在上文我們提到,與國內品牌相比,國際品牌自身的距離感明顯,而開設更多的線下門店、體驗店則是最直接的拉近與消費者距離的營銷方式,更容易為消費者所接受和動容。
講到這里,我們或許就能更好地理解,包括美國梅西百貨在內的諸多國際品牌關閉其在中國市場的唯一線上渠道——天貓旗艦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了。
或許,以線下渠道作為扎實根基,加之配合線上營銷,雙管齊下,才能真正使得品牌“環繞”消費者身邊,讓消費者獲得更切實的體驗感,從而逐漸奪得消費者心智。
推薦閱讀:《看市值第二的集團老板是怎樣煉成的? 品牌營銷高手之三國劉備》《李寧衰落之因:品牌戰略的巨大失誤!》《如何確保企業戰略定位保持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