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及60年代初,佛德心理分析理論(Freudian Psychoanalytic Theory)引起了美國廣告界的廣泛注意與興趣,并采用了他所強調的論點: “品牌偏好主宰著消費者購買動機,它是一種潛伏性的心理意識?!?/p>
基本上,在消費者的品牌意識里,對為什么會偏好某些品牌是一無所悉的,甚至采取購買行動了,也無法說出他們偏好的真正動機何在?!跋M者動機調查”是了解他們潛意識渴求的方法,而建立消費者品牌偏好的唯一方法,則是刺激他們的潛意識動機。
因此,廣告傳播信息必須完成兩項重要的任務:
一、以適切的文字與符號激起消費者的期望與動機。
二、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必須轉化成“促使行動的觸媒”,讓它潛植于消費者的自我意識中。
因為,消費者內心深處的動機與期待,并不會透過自己本身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但可以借由購買產品或服務完全顯露出來。廣告主很快地就學會了佛德的符號應用理論,并將其應用到促銷上,以刺激消費者的潛意識動機。這個概念被視為是品牌個性影響消費者偏好的重要元素,因而在廣告、包裝、甚至產品本身的設計上,都必須將消費者心理層面的因素全考慮進去。
“需求聯想”和“情緒聯想”較局限于低價消費性產品;“潛意識動機”則較適用于高價消費性產品。在人們的腦子里,總認為汽車的骨架、底盤、發動機是一些構造很特別的東西,而家庭主婦揉面團的動作則被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至于“潛意識動機”所能引起的情緒反應,則有可能是哈哈一笑,也可能是怒目相向。
推薦閱讀:《看市值第二的集團老板是怎樣煉成的? 品牌營銷高手之三國劉備》《品牌競爭的關鍵——是否成功搶占消費者心智!》《實現心智聚焦,以視覺錘戰略夯實品牌定位釘住挑剔的“TA”》